微 信 扫 一 扫
后畔:明代后寮李,今日新乡村
发布时间: 2024-04-30 来源: 揭阳日报 作者: □记者 刘春玉

●“行走绿廊,感受水城文化”系列报道(176)


             

后畔村位置图。阿 龙 制图

后畔村鸟瞰。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

后畔魏氏公厅。

后畔天后宫。

后畔文化公园。

揭阳大桥北引桥从村境经过。

后畔村委会。



 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,沿南河北绿廊西行15.8千米,到达祠堂村码头路口,沿码头路北行610米,到达揭阳大桥北引桥下,就来到榕东街道后畔村境内。2024年春,记者一行走进后畔村,这是我们“行走绿廊,感受水城文化”系列报道经过的第67个社区(村),也是进入榕东境内的第15村。


  后畔村位于榕东街道西南部,在榕城区揭阳大道中段西侧,东与东乡村相邻,南与祠堂村相接,西与凤林村相交,北与梅兜村接壤。占地面积约150亩,现有人口400多人,连同外出工作经商、海外侨胞共600余人,系魏姓村庄,采取一村一经联社制。


  魏姓村庄,清代迁来


  后畔乡原名后刘李,明代有刘、李二姓聚居,因地处官道南侧,遂称后刘李,因揭阳音接近,俗称后寮李。据1991年版《粤东魏氏族谱》载,清嘉庆年间(1796~1820),潮汕魏姓始祖、潮州通判魏廷璧第十七世孙魏守燠,为生产上的方便,迁至后寮李定居。


  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),另一支魏姓从潮阳避难,也迁来后寮李与魏姓同宗聚居,事情是这样的:魏廷璧之弟魏廷弼的后代第十八世魏端龙、魏端成兄弟,原居住在潮阳县贵山都东陇,因与同乡盛族口角而引起械斗,被迫逃难,雇船沿榕江行驶,欲投靠揭阳渔湖袁厝寨同宗兄弟。


  因夜间行船,加上船工及自己不熟悉水路,直到天破晓才上岸问路,恰遇东乡魏和举到南河边姑嫂桥一带巡看田园,才知要往袁厝寨必先进渔湖桥港,现已越过,此处是姑嫂桥港。言谈间,魏和举才知道两兄弟是遇难而投亲,深表同情。遂将兄弟二人带回东乡暂住,并对端龙、端成兄弟及其家眷关心备至,有意留下他们。而兄弟俩见魏和举为人厚实,表示愿并入和举房份。和举与端龙、端成同宗同辈,按昭穆排序称谓。


  为安置他们兄弟二家,魏和举将后寮李附近田园给他们耕种,又赠银两让他们于后寮李重建家园。同时,每年还将租给外乡土地收取的田租二十石,送给他们作为祭祀魏和举先祖之用。从此,端龙、端成兄弟在此安家立业,定居下来。


  随着时间推移,两支魏姓人口在后寮李越来越多,刘、李二姓人口则相对减少,逐步迁往外地,到民国三十年(1941)日寇侵入潮汕时,刘、李群众随逃难群众全部迁徙别处。从此,魏姓群众遂将后寮李改名为后畔乡。


  勤耕力作,经济发展


  后畔村民勤劳俭朴,日夜劳作,虽不富裕,生活也还可过。但从清末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50年间,先后遭遇鼠疫流行、大旱饥荒、战争动乱,使得民不聊生,人口大幅减少,至新中国成立时,后畔乡只剩下人口90多人。


  土地改革之后,村民有了土地,生活逐渐改善。1963年新建公厅“五间过”一座。1979年以后,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,从事工商人数日增,经济收入逐年增加,全村各户有的办起了家庭作坊,有的外出经商,现在有的已办成颇具规模的工厂、公司,成为富裕户。


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,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,各家各户都建起了新楼房,集体经济也大幅提高。2005年村集体筹资建设“福德楼”一座,作为村政办公地点和老人文化活动中心,如今加上老寨前小公园,成为村民休闲和晨练的好去处。


  信仰妈祖,民风纯朴


  自清代以来,后畔村溪河环绕,出入乘船,村民善良纯朴,信仰妈祖。


  据榕东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孙逊高介绍,妈祖,又称天妃、天后等,历史上确有其人,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,原名林默,排行家中老幺,聪慧过人,沉默不多言,终身未婚,后因救助海难逝世。乡亲们不愿意相信她没了,而愿意相信28岁的林默是羽化升天,信奉她为守护海洋的女神,永远护佑人们平安顺利。妈祖信俗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“妈祖生”,后畔村村民都会当作一个盛大的节日,搭戏台,唱大戏,祈求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


  后畔村自古建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,2011年重建。宫前石柱有对联“天恩浩荡千秋仰,圣德巍峨万姓钦”。天后宫屋顶雕梁画栋,有木雕的龙、凤、狮、象、人物戏出、花篮、寿桃等,造型及雕工生动细腻,色彩亮丽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。


  独立建制,始于设街


  明代,刘、李两姓村民虽定居于后寮李,但因聚居地人口偏少,村名未被官方收录。至清乾隆年间编修《揭阳县志》时,渔湖都图和村名表上,都没有后寮李的名字。


  民国八年(1919),渔湖都划为7段(都下机构,大致与乡相似),后寮李划为渔梅段所辖村落。民国二十一年(1932),原渔湖、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,下辖18乡,后寮李属渔梅乡,为其所辖13甲之一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),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,后寮李隶属渔西乡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魏姓村民将后寮李改名为后畔乡,虽自称乡,实际上也只是人口不足百人的小村围,官方认可的名字,也仅有“后畔”两字。


  新中国成立后,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,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,后畔隶属梅联村。1952年,12个村改建为15个小乡,后畔与附近的西洋陈、西洋林、炉头、东乡、廖蔡洋共6个村子合建为一个新小乡,因有6村合建,遂命名为陆联小乡,乡政府驻西洋陈。


  1955年冬,渔湖区设5个中乡,后畔为梅联中乡所辖。1957年1月,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,后畔隶属梅联大乡。同年9月,梅联大乡与渔江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,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,后畔隶属陆联高级农业社。12月,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,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,后畔仍属陆联管理区。1959年3月,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,后畔属陆联大队。


  1972年5月,渔湖公社调整陆联、燎原大队区划,增设凤林大队,后畔从陆联析出,划入新设立的凤林大队。


  1984年,随着公社改置为区、大队改置为乡,凤林大队撤销,后畔重新划归陆联乡。之后,陆联历经村委会、村公所等建制,后畔为其管辖。


  1991年12月7日,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。1993年7月21日,揭阳市政府批准将渔湖镇燎原、陆联2个行政村划出,在两村范围内设立榕城区榕东街道。当月,榕东街道办事处撤销陆联行政村,将其所辖6个自然村全部升格为行政村。后畔自此走上独立建制道路。


  三旧改造,焕然一新


  近年来,后畔村发动村民开展三旧改造,整治村容村貌,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。


  后畔村党支部书记魏壮逢介绍,后畔村邀请房地产公司参与村里的整治建设,开发村民住宅小区榕东丽景,解决了村民的住房问题,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里的营商投资环境,促进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的增加。榕东丽景项目占地面积约21.6亩,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,总投资额达到了2亿元。该项目紧邻城市主干道揭阳大道,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便利。


  榕东丽景共分为二期进行建设,是一个集住宅、商业、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房地产项目,为后畔村村民乃至揭阳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居住环境。


  魏壮逢表示,乡村振兴,既要有产业支撑,也应有繁荣的文化。后畔村将依托商贸活跃的优势,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,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、产业发展、文化繁荣,利用乡村数字平台撬动乡村治理大效能,激活新时代乡村发展活力。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,为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,让后畔村有更加美好的未来,还要想方设法留住中青年生力军,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回村作贡献,共同努力,接续奋斗,推动后畔村各方面事业全面振兴,行稳致远。